今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7.56億畝,比上年減少1428萬畝,下降0.8%,糧食減產107億斤
今年,各地深入推進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減庫存較多的稻谷和玉米種植,擴大大豆種植,因地制宜發(fā)展經濟作物。初步統(tǒng)計,今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7.56億畝,比上年減少1428萬畝,下降0.8%。因播種面積減少,糧食減產107億斤。
國家統(tǒng)計局農村司首席統(tǒng)計師侯銳分析說,今年中國糧食總產量減產主要由于農業(yè)種植結構調整優(yōu)化,調減庫存較多的稻谷和玉米種植,擴大大豆種植,因地制宜發(fā)展經濟作物。
豆類播種面積增加,薯類面積穩(wěn)定。糧食種植結構調整效果明顯。湖南、江西主動調減單產較低、品質較差的早稻和雙季晚稻種植面積796萬畝,同時增加單產較高、品質較優(yōu)的中稻和一季晚稻種植面積348萬畝;黑龍江主動壓縮冷涼區(qū)域水稻種植面積249萬畝。貴州、河北大力發(fā)展經濟作物,主動調減玉米種植面積765萬畝。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糧食單產水平繼續(xù)提高。谷物、豆類、薯類三大類糧食單產水平均有所提高。今年,全國糧食作物單產375公斤/畝,每畝產量比上年提高0.9公斤,增長0.2%。其中,谷物單產增長0.3%,豆類單產增長2.7%,薯類單產增長2.0%。因單產提高,糧食增產33億斤。
侯銳表示,糧食單產提高得益于多種綜合因素作用。一是農業(yè)氣候對糧食生產總體有利。盡管今年夏糧因災致使每畝產量比上年減少5.3公斤,但整體看,全國沒有出現(xiàn)大范圍災情,氣候條件有利于糧食生產。
二是抗災救災措施得力。春末夏初,中國東北部分地區(qū)出現(xiàn)旱情,南方部分地區(qū)發(fā)生洪澇。有關部門和各地方采取指導農民加強田間管理和提供技術支持等措施,有效減輕了自然災害對糧食生產的影響。
侯銳同時表示,雖然中國糧食產量多年保持在高位水平,糧食尤其是谷物庫存較為充裕,種植結構調整取得階段性進展,但中國糧食生產基礎尚不穩(wěn)固,還未完全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糧食供給地區(qū)不平衡、結構不合理、種植效益低等問題仍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任重道遠。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yè)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